羊毛纖維作為四大天然纖維之一,是毛紡工業的基本原料。它的理化性能和紡織性能緊密相關,隨著羊毛貿易市場的繁榮,評價、檢驗羊毛的方法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。羊毛的客觀測試比主觀評定準確、公證,能正確地反映羊毛的各種特性,被廣泛地應用于貿易、毛紡加工和養羊業。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已開始進行售后客觀檢驗,羊毛檢驗方面的研究主要針對洗凈率、草雜含量和細度。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售前客觀檢驗,并隨著拍賣前對羊毛進行檢驗和憑樣成交的銷售方式的出現,細度和洗凈率檢驗出現了飛速發展。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,實際上所有經拍賣、市場銷售的羊毛都經過了細度和洗凈率的檢驗。
顯微鏡投影法
羊毛纖維細度通常采用品質支數、公制支數、平均直徑等方法表示。1932-1954年期間,測量細度的首選方法為顯微鏡投影儀法。1961年國際毛紡IWTO正式采用了該方法。該法測量準確,目前在國內外應用廣泛,經常用來標定其他的測試方法。今年國內開展了有關顯微投影儀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,將CCD和計算機技術應用到顯微投影中,擴增其智能化、自動化功能。